孙琪:罗马游学小记

发布者:冯倩然发布时间:2019-09-05浏览次数:753

时间如白驹过隙,一转眼便到了回国的时刻。伴随着冬去春来,酷暑转凉,我在罗马的学习生活也将划上一个句号。这八个月的交流生活多姿多彩,欢笑与苦恼夹杂,欣喜与失落交替。虽然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,但领略的风景,也着实值得好好记录,供来日回味。

 

一、初来乍到,罗马你好/

长途飞行过后,眼前世界得到不同彻底打消了我的困意。街道上错综复杂的电车轨道与街道上纵横的电车电线相得益彰,看似杂乱,却有一种复古的格调。各种面孔在这里汇集,白色皮肤,黄色皮肤,黑色皮肤……大家各行其是,倒也和谐。刚到罗马,这个城市展现出的面貌与书中无二,古典建筑,石板小路,各式涂鸦,游人如织。虽然当天小雨湿哒哒下着,但五彩缤纷的房屋并未减丝毫颜色,倒是更显历史沧桑。我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,连白色的的士都引出我各式发问。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长周期远行,好奇心好像占了上风:街边怎么这么多水柱?这些白种人好像也不是很白嘛?怎么房子都在街旁,没有小区呀?为什么车票这么贵啊罗马不是走在现代化前列的城市,很多设施陈设更是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散漫。但是新鲜感是一剂强效药,我努力地呼吸着雨后空气,想要身心一体融入这座城市。

 

二、智慧大学,上下求索/

我有幸和同行的伙伴在罗马第一大学交换,为期半年。交换后的两个月在由一大教授开办的律所实习。一大历史悠久,校园氛围与国内大有不同。第一次进校参观,便被古典对称的建筑所感染。法学院的大楼门前有很多级台阶,台阶上还残留着礼花筒所喷出的彩条。学生们三五成群地站在楼梯旁,有的神情严肃,似有争论,有的则神态自若,吞云吐雾。在国内,下课了大家也是坐在教室等上课,或匆匆忙奔向下一个战场,很少看到小集体倚靠在楼梯上,打磨时光。后来上了课,才发现国外的课间休息是真真的课间休息,鲜少有人坐在教室,多是跑到咖啡机前买杯一口干的浓缩,或者站在楼道里闲聊,一派轻松。

我选了四门课,但最后参加考试的只有三门,分别是初级意大利语,比较劳动法和欧盟市场法。这三门课的课程设计各有千秋,课堂形式也是大不相同。就意大利语课来说,是学校给众多交换生的福利,为的就是让大家更好地适应意大利生活。鉴于我们毫无基础,学的是A1,只要能进行日常对话即可。我所在的班级有一半是中国学生,一半是其他欧盟国家的学生,老师Dina会顾及我们语系的不同而放慢节奏。她通常前半节课讲新的知识点,后半节课让我们分组练习。惭愧地说,语言方面没什么进步,倒是认识了些小众国家的朋友,了解了些不同的文化。好在结课考试老师大放水,都是些简单地知识点,也就这样顺利通过了。比较劳动法更是有趣,全班仅我和另一位同行的女生。一个教授搭配一个助教,也算是VIP课堂了。教授的英语有些不流畅,看他面目狰狞挤出一个不太通顺的大从句时,特别想提醒他less is more。助教则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,讲起知识点来也是逻辑清晰,环环相扣,很是让人受用。只不过和国内课堂相比,他们每节课的输出太少了。通常只是点明概念和延伸概念群,然后举几个有趣的例子,设置情景让人作出判断。在我看来,教授更重视知识网的建立,而内容的填充,则是通过布置阅读任务让我们自主进行。一般来说,一节课会对应一到两个案例及一章的教科书内容。初读是看一页忘一页,搞得自己很疲惫。之后会专门记下关键点并抄写概念和中心句,考前拿出来翻阅还是很省时省力的。这门课时口试,助教问了我关于罢工和公司结构的问题。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分钟左右,主要是讲案例及评析,时而被打断要求解释概念。总体来说还算顺利,老师给分也很宽松,看到结果有点受宠若惊。也许这是教授为自己在周六大早上开课的“事后补偿”吧。毕竟在意大利,周末是纯休息的。最后压轴登场的是市场法。这门课由一位法国教授讲授,为期两周。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,上午下午均有课,平均每天6小时。这位女教授英式腔调十足,语速极快,特别有活力。她的PPT最为清晰,按照商品//资本的自由运输分为三个板块,每个板块下面条理清晰,通过ECJ的经典案例进行解释。老实讲,课堂上我并不能完全吸收,因为她翻案例的速度太快了,我从看案例到结合知识点所花费的时间够她讲完一整个知识点了。所以只得课后看书。令人开心的是,教授推荐的书籍与她的讲课逻辑几乎无二,只不过案例更多,讲解更详细,且语言浅显,句句流畅,读起来甚是酣畅。有时不觉自己在看教材,倒像是在听人讲故事。这种感觉实在是令人心动——因为充满期待,期待翻开书,期待看到新东西。所以记忆也是格外深刻,大部分案例至今仍在脑海里盘旋。这位教授教的好,在给分上面也把得紧,并不掺水。所以三门课中,这门是我的低点。不过我仍是高兴的。毕竟本事学了给自己,分数只是个纪念品。

总而言之,由于我们选择的是英语课程,所以在课程设计,课堂互动等方面,应该还是逊色于以意大利语开设的课程。这边的教授更强调自主学习,每一门课给出的参考书目多到令人咋舌——都是大部头,每一本都像辞海。但是好在教材都写的生动易懂,而且需要看的部分与课程讲授相对应,内容并不太多,所以在阅读时总是觉得自由。其实在课堂上,我也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。老师总是迟到一刻钟进教室,讲起课来框架性强但是内容较为松散,允许学生们自由发表见解,为老师构建的骨架填充血肉。就连考试也是自由的,我可以自己选择考试时间,考完后可以选择接受分数或拒绝然后重考。笔试题目相对固定,而口试则是天马行空。我可以选择一个开始的话题,进行描述后,教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提问。当我记不太清时,我会“转移话题”,教授也不打断我,只是顺着提问下去。对于我回答的不完善的,教授还会补充说明,意在使我理解充分。在给分方面,更是自由。大笔一挥就是一个高分,一个超出我表达的分数。我欣然接受,但明白自己的努力配不上,只能事后以此激励自己,不要躺在软垫上睡着,要更加努力,配得上成绩才是。

 

三、古色古香,经典永存/

在周末或假日,我和同伴常去罗马的教堂,博物馆参观。由于每月的头一个周日,各大公立博物馆免费,所以我们去了国家博物馆,梵蒂冈博物馆,伯格赛博物馆等。除了博物馆,就是各种教堂。最出名的莫过于圣彼得大教堂。在意大利,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“守护神”,而罗马的神便是圣彼得。在罗马,圣彼得大教堂是最高的建筑,所以这里没有高楼大厦,多是六七层小楼,看着甚是整齐。所有博物馆里,我最喜爱的还是Villa Medici。这是美第奇家族在罗马曾经的住所,就在现在的伯格赛别墅里面。别墅面积不大,但是花园露台一应俱全。特别是四四方方的花园,整齐有序,对称的美无论放在何时都不过时。站在露台上,可以俯瞰半个罗马的景象。各种红砖瓦屋顶和圆顶教堂交相辉映,差不多高矮,差不多形状,让我忍不住偷笑这个浪漫民族骨子里的执念。时间的巨轮呼啸向前,总有故事,一边被埋没,一边被挖掘,再一次闪闪发光。不得不承认,罗马就是一个新旧交替,又新旧共存的城市。老旧的石板路,狭窄的街道,承载着世界各国游人的步履。而新的建筑,新的交通,又处处复古,处处怀旧。也许罗马并不是学习者的天堂,但她确实是旅人的圣地。无论何时,无论何地,想到罗马,想到经历,都不禁发出一句——Benissimo!